黄梅有哪些寺庙禅宗文化
黄梅地处偏僻,文化底蕴却极其丰厚。妙趣横生的黄梅戏发源于此,禅宗文化也蕉浔恨缝由此滥觞,甚至有“佛教大事问黄梅”之说。这儿的五祖寺与四祖寺,向来被称作“天下祖庭”。一个僻静之所的寺院,竟然拥有天下之源的名气,这正是黄梅吸引人的特别之处。四祖寺:飘向民间的禅风 四祖寺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昔称正觉寺,鼎盛时有僧众千人,殿宇八百间,寺区八华里。十多年前仅剩残垣断壁,现今已是殿宇凌云,金身焕彩,红墙碧树,清净庄严。寺内只有真身塔、昆卢塔、鲁班亭等几处古迹,余为新建。一株“祥云柏”冠如云朵,为四祖亲植,近焕生机。相传当年道信和尚时不时地绕着这棵树遛弯儿,以此静心养神。 这次在树边迎接我们的是现任四祖寺方丈净慧,一位78岁的儒雅长者。净慧大师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已十余年,少年时曾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1956年成为共和国第一批佛学研究生,近年又频繁地穿行于海内外传经弘法,大力倡导“生活禅”,足下龙象云集。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在方丈室坐定,品着香茗,净慧大师用浅显的语言,叙说着他的“悟境”:“佛教是管人们24小时生活的,我们说的生活禅,就是倡导以禅的精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对人对己对社会有益……” 揖别大师,出四祖寺,不远路边见一古桥。下车细看,桥名灵润;其下有泉,称碧玉流。水中水边石上题刻甚多。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破额山》最为醒目:“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 水边一块石头状如鱼,泼泼欲上,故名“石鱼矶”。上面刻有一个大大的“泉”字,运笔流畅,刚劲有力,相传为清代黄梅秀才邓文斌所书。这位邓氏好生了得,当年就是他为擅唱地方小曲的邢绣娘撰写剧本,把民间的喜怒哀乐形于唱念做打,使得黄梅戏从地方小戏中脱颖而出,登上大雅之堂,甚至为乾隆皇帝所喜爱。 石鱼矶边流水潺潺,清风徐徐,泉水落下石崖,放出悦耳的声响。旧时这块石头就叫唱歌石,邓文斌等文人雅士喜欢席地而坐,开口便唱;唱累了,随地而卧,海阔天空地神侃。一个个灵感就这么侃了出来,化作了诗歌、词赋、对联、戏曲。泉水于是成为了“灵润”之源,黄梅也就变成了楹联之乡、诗词之乡与戏剧之乡…… 灵润之水源出四祖寺旁的破额山,而黄梅人追求精神富有的动力,就是那源源不断的“黄梅禅风”。黄梅处于长江故道,旧时十年九涝,人们苦不堪言。“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后原来是向前。”艰难度日的黄梅人,从寺院流传出的这类偈语中,懂得了“退后原来是向前”的生活哲理。他们按照“农禅双修”的精神,坚守“耕读起家”的原则,“辛苦并快乐着”,终于创造出了黄梅戏这门快乐的艺术以及大量文学文艺作品。 我忍不住掬一捧身边的灵润之水,撒了开去。晶晶莹莹的水珠子,立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历史上,黄梅人以淳朴之心接纳了禅,以智慧之心领悟了禅;现在,又以宽阔的胸怀精心呵护着禅文化,并且创造着新的更为美好的生活。我们真为黄梅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