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

2024-10-16 23:55:10

人民币国际化,正呈现出加速推进的趋势。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9月发布最新报告,人民币已经跻身全球前10大交易货币。若按外汇成交额计算,人民币超过瑞典克朗和新西兰元,跃居第9位。以人民币标价的,不只是境外旅游商店的纪念品,更包括货币、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4月末,离岸人民币资产规模约为1.4万亿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将借助试验区的跳板,迎风起跳。

从跨境贸易结算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对国人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似乎就发生在身边。 10多年前,中国游客出国前,必须提前兑换美元。因为到了海外,人民币几乎“寸步难行”,不但商家不接受,连银行也拒之门外。甚至,十年前香港特区的大多数商户也不接受人民币支付。如今,出国带张银联卡已足以应付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百姓也乐于用人民币做存款。

不过,和直观感受不同的是,人民币在境外可以流通,并不代表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国际化。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须实现三种功能:一是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这是贸易背景下需求;二是从计价结算到支付需求,进而在金融市场 进行借贷和投资,这要求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三是上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6部委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被确立为试点地区;2010年6月,试点地区扩大至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2011年 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可以减少企业汇率风险,同时也扩大了中外商业银行的市场空间。

过去四年中,人民币跨境结算增长迅猛: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的2.08万亿元增长41.3%。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一家就完成1.6万亿元人民币的结算量。

攻坚资本项目下兑换

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拦路虎”。

通常,国际收支可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的外汇、劳务收入等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资金流动;资本项目主要是直接或间接的投资造成的外汇流动,不涉及贸易背景。人民币在1996年12月1日提前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下,各种“通道”也逐个打通。

2009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 《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境内企业可以用人民币购汇对外投资。2010年起,央行进行试点,境内机构可以使用人民币到境外直接投资。2011年1月,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获准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境内企业均可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同年6月,央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可直接办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猜你喜欢